在汶川特大地震、廬山地震和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救災過程中,都曾出現過一支災害考察團隊的身影——在災難發生后的第一時間身赴險地,進行細致的觀測以獲取第一手數據,并由此提出科學的認識和危險性評估,為災后的應急搶險、防災減災、災后重建提供決策所需要的科學依據,而這支隊伍的領導者是中國第一位“泥石流院士”——崔鵬。

2008年7月10日,崔鵬在汶川地震災區考察堰塞壩情況(圖片來源:科學網)
。
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愿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想提研究的進展。話危險,他覺得太矯情。聊辛苦,他說大家都一樣。戴著一頂安全帽就扎進了災區,日日夜夜和泥石流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年從事泥石流研究30年,他幾乎將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這個行業,就連門口的保衛都這樣告訴來訪者:“他太忙了,一點半才吃午飯,兩點又要出門辦事了。”

蘆山地震后,崔鵬在災區勘察。(圖片來源:中科院之聲)
結緣,源于對減震的熱愛
2019年5月11日-12日,“一帶一路”減災與可持續發展學術會議將在北京召開,崔鵬說他希望通過該會議與各國科學家交流“一帶一路”減災的科學思路、減災經驗和先進技術。
而崔鵬與泥石流結緣源于一次講座,當時還是大學生的他參加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唐邦興教授有關泥石流研究的一場學術報告,初次接觸此課題的崔鵬被深深地吸引了,在之后的時間里,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他考上了唐教授的研究生,正式成為了一名研究泥石流的研究員。
1990年春,崔鵬以優異的成績成為我國第一位泥石流專業畢業的博士。此后,出于對國家減災事業的熱愛,崔鵬在1997年完成英國倫敦大學倫敦國王學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回到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繼續開展此領域研究工作,并入選了當年的中科院“百人計劃”。
在那個年代,出國深造是不可多得之事,能留在國外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但面對這樣的選擇,崔鵬毅然地回國。在問到為什么這么執著地選擇回國時,崔鵬言語質樸懇切:“我總覺得有了在國外深造的機會,學習了國際前沿的山地知識,就更應該回歸祖國,為那些還深受山地災害的山區老百姓服務,減少他們的損失。”
減災,始于對民心的愛護
2018年國際災害數據庫的統計顯示,“一帶一路”沿線相對災害損失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1995年至2015年,全球前10個因氣象災害受災的國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占7個。可以說,自然災害風險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大考驗。
從2006年開始,崔鵬開始了他“出海”研究之路,十年后,中國科學院“一帶一路”自然災害風險與綜合減災國際研究計劃(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減災計劃”)正式啟動。此時的崔鵬更是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災害研究作為自身研究的重大課題。
“當地老百姓對我們的減災工作都是非常歡迎的,因為能夠解決他們實際的民生問題。‘一帶一路’減災是‘民心相通’非常好的切入點——減災工作做好了,不僅是各國政府,而且是各國老百姓對中國的理解和友好的程度就會增加很多。該工作能夠服務于我們國家新時代對外開放大的格局,也符合我們國家提倡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崔鵬說。
喀喇昆侖公路上的“風景點”
2000年,巴基斯坦北部山區發生滑坡,形成一個很大的堰塞湖,其規模超過了汶川地震的唐家山堰塞湖。當時滑坡掩埋了中巴喀喇昆侖公路25公里長的路段,這使得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商貿幾近中斷。該公路的修復工作,得到了中巴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甚至寫入了李克強總理訪問巴基斯坦時的《聯合公報》中。
承建中巴喀喇昆侖公路改擴建任務的中國路橋集團委托崔鵬團隊做了危險性分析;與此同時,也有西方的科技單位做評估。經過對比,雙方最終決定委托崔鵬團隊做進一步的風險分析并設計應急排險處置方案。
巴基斯坦的施工隊伍采用崔鵬團隊設計方案進行施工后,中巴喀喇昆侖公路堰塞湖風險得到控制,完成了公路修復并且提高了運輸能力,使商貿得到迅速恢復,且貿易量超過了斷路之前。此外,這個堰塞湖風險不僅被排除了,甚至成為喀喇昆侖公路上一個美麗的“風景點”。

2010年3月31日,崔鵬率成都山地所專家組在巴基斯坦Atabad巨型滑坡堰塞湖開展應急救災調查(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尼泊爾地震災害評估報告
2015年,尼泊爾地震以后,由崔鵬帶隊的中國科學院科技團隊(以下簡稱“中科院團隊”)成為到地震現場做考察工作的第一支減災方面的科技隊伍。尼泊爾對此非常重視,相關部門對該隊伍工作的支持、配合也非常好。中科院團隊與尼泊爾公路局、特里布文大學以及國際山地研究中心一起組織了一個考察工作隊。

2015年5月4日,中科院與尼泊爾專家組成的聯合野外考察隊在中尼公路柯達里口岸附近考察(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工作隊的任務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野外考察,一部分是遙感解譯,其中遙感調查就是中科院團隊和國際山地中心共同進行的。野外考察工作,分別由兩個研究員帶隊分兩路開展了一個多星期的調查,基本上把重要的地方都調查了——當時交通到達不了的地方也都乘直升機去了。
考察完以后,中科院團隊很快寫了一個災害評估報告,報告結尾提出減災建議,包括應急減災階段應采取的措施,以及未來災后重建階段應該采取的措施。中科院團隊通過中國大使館將該報告轉交給尼泊爾政府后,得到了尼泊爾政府高度重視,后來包括其科技部及地震災后重建專門機構,都到中國與該團隊交流后續的減災工作。

尼泊爾副總理兼內政部部長訪問國際山地綜合開發中心(ICIMOD)——聽取崔鵬院士介紹地震次生災害遙感解譯工作(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中國和尼泊爾的中尼交通廊道建設對兩個國家都是很重要的,我們做的工作將會為公路的修復和已經在計劃中的鐵路修建,特別是為規劃中的中尼鐵路選線和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在修建鐵路或者修建公路過程中提前做好災害預防工作,能夠保證道路修建的順利和今后運營的安全。如果災害應對比較合理,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縮減工期、減小投資”,崔鵬說。
攜手,尋找科技減災的利益共同點
能在一個相對冷門的領域里深耕30年,是崔鵬取得該領域重大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寶,崔鵬也見證了我國乃至全世界災害防治的轉變和發展。
在崔鵬的腦海里,有一個信念深深扎根,他深有感觸地說:“做科研不要怕坐冷板凳,認準了一個方向就要堅持把它做下去。不論有沒有項目或者項目多少,我們都要堅持學科方向,穩住基本科研隊伍,才能厚積薄發,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樹人”也是崔鵬這么多年在這個領域一直在做的事。如今,從事災害防治專業的學生比過去多了很多,這不僅依賴于國家對災害防治的重視,更有著像崔鵬這樣將災害防治當做一輩子事業的老師。
在崔鵬看來,學生階段尤其是研究生階段對人生發展十分重要,他始終希望學生在校的幾年中不是僅僅為了發表幾篇文章,而是真正獲得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的眼里,崔鵬特別嚴厲特別認真,文章、模型的任何小細節都不能糊弄過他。對于這些要求崔鵬也是堅持著自己的觀點:科學研究“差不多”就是“差了很多”。
為了讓青年研究員更好地適應科研要求,崔鵬還盡可能地給每一個課題配備相應的資深科學家,這樣不僅保證了課題的質量,更是讓青年研究員從資深科學家身上學習到科研的精神。

崔鵬在作主題報告(圖片來源:重慶晨報傳媒)
面對近幾年頻發的自然災害,崔鵬不僅要求學生們保持野外作業的習慣,自己更是常年堅守在第一線。正如崔鵬所講:“山地災害研究是個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國家遇到問題了我們卻拿不出解決方案,這不合適。只有盡可能多地深入現場開展工作,才能提高我們對災害機理和規律的認識,才能真正為老百姓減災防災。”
站長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