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間,中國已經成為人工智能領域頗為重量級的玩家。近日,2022 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簡稱“AI 2000”)發布,2022年“AI 2000榜單”是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系AMiner團隊聯合智譜AI、清華—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通過梳理2012-2021年間的論文、期刊等學術數據,遴選出過去十年人工智能學科最有影響力、最具活力的頂級學者。
從榜單來看,華人學者尤其是頂尖人才已成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力量。在經過去重處理后的 1896 位上榜學者中, 華人學者上榜共 628 人次,占比達到總數近三分之一。同時,從華人學者流動圖可以看出,中國的華人學者流動呈現出一個積極的正向流入狀態;而美國的華人學者流動,呈現出一定的負向流出狀態。AI領域的中國力量越發不容忽視。
1、綜合成績華人第一,大陸華人排行第十

在綜合影響力排名中,前十的學者有兩名華人學者——排名第一的是任職于Meta(原Facebook)的華人學者何愷明;位列第十的任少卿則現就職于國內智能電動汽車公司NIO(蔚來)。
何愷明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博士畢業于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從本科階段,他便進入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博士畢業后正式加入工作。2016年,何愷明加入Facebook AI研究院工作至今。與他不同的是,目前任職于NIO的任少卿,兩段履歷均為國內企業,此前他在國內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擔任研發總監。
兩位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均為計算機視覺,是目前人工智能領域落地應用情況最好的方向之一,并且二人均來自于工業屆,可見科技公司在擁有更多實踐場景的優勢之上,也推動者理論研究的進步。
2、熱門領域CV、語音華人提名最多,NLP僅一位華人上榜前十
AI 2000榜單涵蓋了經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知識工程、語音識別、數據挖掘、信息檢索與推薦、數據庫、人機交互、計算機圖形、多媒體、可視化、安全與隱私、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計算理論、芯片技術和物聯網等作為人工智能的21個子領域,各子領域排名前 10 名的學者榮膺該領域當年“AI 2000 最具影響力學者獎”,排名 11 至 100 名的學者榮獲“AI 2000 最具影響力學者提名獎”。




在目前行業中最熱門的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CV)、自然語言處理(NLP)和語音識別四大研究領域中,可以看出中國學者提名最多的是CV領域,共有14人,其中獲得“最具影響力學者獎”的有曠視科技張祥雨、清華大學黃高及NIO任少卿三人;語音識別領域有10位華人學者提名,獲獎者是騰訊的杰出科學家俞棟;機器學習和NLP領域提名的華人學者則沒有達到兩位數,分別為5人和6人,位列前十的獲獎者也都僅有1人。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人工智能行業兩個最活躍的領域,NLP榜單中提名的華人學者數量甚至不足CV的一半,名列NLP領域前十名的華人獲獎者,僅香儂科技李紀為一人。

產業發展也與榜單遙相呼應。過去幾年,中國人工智能相關的公司發展迅猛,不過獨角獸公司大多集中在CV等領域,在NLP領域目前仍未出現“四小龍”格局。
3、全景觀察全球排名,國內NLP領域香儂科技領先騰訊
除學者個人影響力外,在學術成果方面,AI 2000榜單還提供了最具影響力機構、最具影響力論文的全景榜單。
在全球最具影響力機構榜單的前五十名中,有9家中國機構,分別是第13位NIO、第14位曠視、第16位清華大學、第20位香港中文大學、第24位阿里巴巴、第33位廈門大學、第34位商湯、第43位南京大學以及第44位香儂科技。

在NLP子領域的最具影響力機構榜單中,Google、Meta、紐約大學、斯坦福大學、微軟等全球知名企業及高校排名均在前十,令人意外的是,成立僅四年的香儂科技位次排在頭部大廠騰訊前兩位,排名第十,也是前十名的機構中唯一一家中國企業,其創始人同時也是NLP領域最具影響力學者榜單中,位列第九的李紀為。

在CV領域中,“四小龍”之一的曠視科技排名第四,曠視研究院Base Model組負責人張祥雨、曠視首席科學家孫劍分別位列該領域榜單第七位和第十一位。清華大學排名機構榜單第十。

而在語音識別和機器學習領域中,騰訊、NIO分別位列第八和第十,是兩項子榜單中唯一進入前十的在華企業。


4、結語
不管從科研水平、人才分布還是機構分布來看,中美兩國無疑是目前全球人工智能領域最具實力的兩名主要玩家。雖然在人才數量和機構數量上,中國與美國尚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但是中國總體增長速度高于美國7個百分點,頂尖人才梯隊穩步壯大,科研水平也在強力發展中。
近幾年,我國全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各地加緊出臺政策,廣納全球頂尖科技人才。這些積極的信號也在榜單中得到反饋,中國人才流動遠超世界各國,并呈現出積極的正向流入狀態。
不同于往年,今年的AI 2000榜單中涌現出了若干在華年輕學者和企業,甚至能看到諸如曠視、香儂科技等初創型企業沖進全球AI視野。這些不斷涌入的新鮮血液,既代表著前沿科技的繁榮和進步,同時也凝聚成為我國人工智能在世界舞臺上的耀眼星光。
期待在未來,更多的華人學者和機構站到國際科技競爭的跑道上,發出中國AI的聲音。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站長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