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QuestMobile發布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18年秋季大報告》顯示,曾經最為火熱的短視頻行業,由于移動互聯網用戶飽和和監管升級等原因,用戶規模增速大幅下降,抖音、快手等排名前列的APP用戶數都不同程度出現了下降。

這是行業在猛增兩年之后,首度出現這一情況。這也意味著,短視頻行業正式邁入下半場。毋庸置疑,短視頻上半場的勝利者屬于抖音、快手們。不過,進入到用戶飽和,流量紅利消失的下半場之后,行業從增量市場轉入存量市場,競爭愈加殘酷。
一方面是騰訊、百度、網易等傳統互聯網巨頭仍在大力投入短視頻業務,另一方面諸如動次、梨視頻、VUE等中小短視頻平臺,憑借著獨特的產品定位,以及比抖音快手以及互聯網巨頭們更強的創新意愿和創新精神,還在持續發起沖鋒。
回顧兩年來熱鬧的短視頻上半場大戰,主題無非流量和資本,資本更為雄厚,流量來源更為充沛的玩家獲得了生存機會。進入到下半場,短視頻行業競爭規則或將徹底改變。因為,從當前的市場環境來看,流量紅利已經消失,資本市場也已降溫。而對于還在這一市場鏖戰的短視頻創業者來說,競爭思路和策略或許需要重新進行調整。
在我看來,如果說短視頻創業上半場的競爭是流量與資本的單邊戰爭的話,那么下半場的競爭將是圍繞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等各個環節的多維戰爭。
產品之爭:同質化必死,持續創新能力成關鍵
上半場殘酷的競爭中,抖音、快手們占據先發優勢,勝者為王,其他一眾類似的短視頻應用銷聲匿跡,即使是騰訊“復活”微視,并大手筆撒錢推廣,貼身近戰抖音,依然收效甚微。說到底,這些產品之所以沒有干掉抖音快手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在產品方面沒有差異化的創新,用戶根本沒有意愿切換到新平臺。
因此,進入到下半場的競爭之后,短視頻創業者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產品差異化的問題。目前來看,市場上依然保持活躍的短視頻APP基本上都是比較具有差異化定位的產品。比如動次更加垂直于音樂產業,核心用戶更多的是一些具有一定音樂素養的音樂人、作曲家等,內容多是音樂人的創作精品化內容,而不是像其他短視頻平臺更多是將音樂作為BGM的泛娛樂內容,這使得平臺有濃濃的“音樂氣息”。又比如梨視頻,其主要專注在新聞資訊領域,內容時長控制在30秒到3分鐘之間”,主要展現新聞事件最精華的內容,網羅了一批熱愛看新聞短視頻的用戶。
另一方面,產品還需要有持續創新能力,因為競爭對手的跟風復制的速度很快,所以這就對短視頻創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來看,相較于其他短視頻平臺,動次的持續創新能力更加突出,僅僅半年之后已經有兩次重大功能創新。今年4月份,動次短視頻APP在其3.0新版本中國內首家推出“多格短視頻”,使得平臺內容形成裂變效應,不僅增加了用戶的活躍和粘性,更使得動次內容的豐富性大大提升。隨后,“多格短視頻”成為各大短視頻平臺的“標配”。
而在最近,動次APP再次更新版本,悄然上線了4.0新版本,在新版本中推出了又一個創新功能:速拍。借助4.0版本的速拍功能,用戶可以做一個普通的動作、說任何一句話,動次可以將這些動作合成一個看起來比較鬼畜或者好玩的一個視頻。

這一功能推出后,再次降低了普通的用戶的創作門檻,普通用戶的創作熱情被徹底調動了起來。尤其是由動次網友用“速拍”功能原創的“我要吃肉”,憑借著洗腦的“動次打次”節奏,多變鬼畜的玩法,成為今年又一經典的網絡神曲,迅即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形成刷屏效應。


不難看出,短視頻行業的下半場競爭中,更需要產品具有真正的差異化,然后通過持續的差異化創新不斷提升產品體驗來不斷收獲用戶的口碑,最終量變引發質變,形成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技術之爭:擁有核心技術是防止被抄襲復制的最大“護身符”
另一方面,單純依靠在產品層面的持續創新,可能并不能建立足夠高的競爭門檻,因為國內的互聯網行業一直依賴都是復制抄襲成風,一旦一個具有創新功能的產品出現,市場上立馬就會有眾多的復制品和贗品出現。比如動次此前3.0更新之后,國內就有眾多競品競相跟進,推出了相似的功能。對于創業公司來說,除了道德譴責和法律訴訟之外,根本無法徹底扭轉這種外部環境。
在我看來,功能或許可以復制,但是核心技術卻無法抄襲,短視頻創業者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一大法寶,就是通過核心技術攻克來建立更高的競爭壁壘。
從動次4.0來看,相比此前的3.0,這款短視頻APP的技術含量顯然更高。4.0版本的核心玩法是推出了“速拍”這個新功能,可以分別錄制6個只有5秒的視頻,最后動次平臺會進行智能合成。在錄制的過程中,系統會給出提示和引導,比如“瞄一下”“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錄制完成之后,可以選擇“音樂”和“視頻背景”,通過動次創新的聲紋提取和智能匹配,從而生成一個全新的作品。雖然只是新推出一個小小的速拍功能,但是背后可以看到有人工智能技術的雛形。

這樣的技術實力,很難想象是一家創業公司所能夠擁有的。不過,如果了解動次APP的團隊背景的話,對于動次這一技術創新并不意外。動次CEO楊寶成曾任阿里數字娛樂綜合渠道負責人,前酷狗音樂副總裁。動次合伙人&產品/設計負責人陳堅曾任阿里巴巴旗下高德軟件產品設計總監,多米音樂產品設計總監,騰訊CDC五年產品設計師;合伙人&技術負責人趙凌曾任小米技術總監,阿里數娛事業群技術總監、豆瓣音樂技術總監、多米音樂技術總監。可以看到,動次的核心團隊全部都是同時具備互聯網技術和音樂基因。而動次CEO楊寶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玩笑般的透露,“全中國互聯網行業里面既懂音樂又懂產品的人,將近有一半在我們公司,還有一半在創業。
事實上,技術作為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競爭的主旋律,背后其實是人才之爭。而在建立技術競爭壁壘的這件事上,BAT們其實動手更早,紛紛在美國硅谷建立研究院,其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網羅全球頂尖的技術人才。而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去海外市場挖人建立技術門檻顯然并不現實,最現實的是,盡早囤積最適合公司發展的核心技術人才。
商業模式之爭:離錢更近才有生存的權利
面對突入其來的資本寒冬,除了在產品方面具有持續創新的能力和具有核心技術競爭力之外,對于當下的短視頻乃至所有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來說,當下最重要的是要盡早有找到屬于自己的商業模式。那么,對于動次、梨視頻、VUE等這樣的中小短視頻應用而言,又該如何尋找合適的商業模式呢?
一般來說,移動互聯網公司在尋找商業模式時,往往圍繞著平臺流量變現展開,主要借助于廣告、電商或游戲進行商業模式探索。VUE創始人李藻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透露其目前一個重要的商業化途徑就是與廣告主合作的互動廣告。而對于梨視頻而言,作為新聞類短視頻,其商業模式當中必然缺乏不了廣告這一最常見的創收方式。

不過,對于中小短視頻平臺而言,以流量變現為手段的商業模式可能并不可行,一方面是平臺流量可能支撐不了商業客戶追求高曝光率和轉化率的需求,另一方面,無論是軟廣告還是硬廣告,都不可避免的會對用戶的體驗造成一點的傷害,這對于還處于用戶積累期的中小短視頻平臺來說可謂是商業大忌。
而在此前,動次CEO楊寶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透露,動次的商業模式主要圍繞著音樂宣發/娛樂營銷、新人挖掘/IP孵化、音樂版權、內容制作等方面展開。這意味著,動次短視頻APP將拋棄了商業廣告這一線上平臺最常用的商業化路徑,而是希望向其一直聚焦的音樂產業的縱深挺進,借助于自身獨特的音樂短視頻玩法,來推動整個音樂產業進行商業模式的變革,從中收獲屬于自己的商業回報。
事實上,音樂產業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2017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音樂產業總規模已經達到3253.22億元,并且目前仍在高速增長當中。而對于聚焦在音樂產業的動次短視頻來說,或許更容易能夠找到連接整個音樂產業各個環節的商業場景。
比如原創音樂版權領域,基于動次與音樂人建立的深度聯系,動次后期可以與平臺上音樂人達成獨家版權內容合作,通過向更大的音樂平臺、短視頻平臺輸出版權來獲得收入。并且,基于平臺上音樂人的創作能力,動次后期可以參與眾多音樂、影視、電視劇等內容的制作,制作微電影、網劇等內容,通過與各大內容播放平臺合作,輸出優質的相關音樂內容來獲取商業回報。
而在音樂演出領域,動次APP可以對于平臺上音樂新人進行挖掘和IP孵化,繼而滲透到演出市場。實際上,在這一方面,動次已經有所嘗試。就在最近,動次就成功舉辦的首屆“動次創造音樂大賽”,發掘平臺上一大批優秀的原創音樂和潛質音樂玩家,下一步需要做的是如何對這些新人進行IP孵化和運營。
而在音樂宣發領域,動次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據動次CEO楊寶成透露,不完全統計,動次上至少聚集2萬多名音樂人,其中不乏像謝春花、莫西子詩這樣的知名音樂人,不少音樂人已經開始在平臺上進行原創作品的首發和宣傳。可以預見,隨著動次平臺在音樂領域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未來很可能成為音樂人新作品的首發宣傳平臺。
總體而言,在移動互聯網下半場,短視頻創業者需要更加理性,不能再寄希望于“一夜成名”,而應該是通過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走好每一步,在產品、技術和商業模式方面同步發力,以此才能逐步贏得市場的認可,在這個殘酷的戰場上生存下去。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站長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