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秦玉芳 郝亞娟
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其中提到要優先解決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甚至融不到資問題,同時逐步降低融資成本。
為緩解長期困擾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商業銀行一直加大投放力度并進行產品創新,其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上卓有成效。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銀行紛紛發力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賦能下,供應鏈金融成為破解小微企融資的“殺手锏”,僅今年10月份,就有上海銀行、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均推出了基于各自優勢的線上供應鏈金融產品。
供應鏈金融成“香餑餑”
10月29日,上海銀行推出“上行e鏈”在線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10月23日,中信銀行上線全流程線上供應鏈金融平臺創新產品“信e鏈-應付流轉融通”,借助標準化電子付款憑證的多級流轉,向其上游N級供應商提供全流程、線上化的快捷融資服務。10月12日,光大銀行也發布了“陽光供應鏈”系列產品,實現保理、保函業務線上化,并通過核心企業信用增級,向上游供應商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
與此同時,多家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借助科技優勢推出獨具特色的線上供應鏈金融平臺。10月18日,平安壹賬通在深圳推出壹企鏈智能供應鏈金融平臺,通過連接中小銀行、中小企業、核心企業等各參與方,解決供應鏈上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問題。
招商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謝亞軒認為,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除銀行放貸外,其他金融機構也可以加入,救助小微企業有利于構建多層次的金融體系,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下,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做好“合作共生”,是復雜形勢下的應對措施之一。
平安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指出,過去供應鏈金融業務僅局限于特大型企業,主要是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等規模銀行為特大企業做的金融服務,一些地方大型企業沒有被定義為核心企業,其上下游企業不在供應鏈上。同時,葉望春還強調,即使是供應鏈上的企業,由于信用不能穿透,核心企業信用覆蓋層級有限,一些供應鏈上長尾的中小企業客群仍難以享受供應鏈金融服務。
而從企業層面來看,核心企業發展供應鏈金融也面臨諸多問題。TCL財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黎健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要做供應鏈金融,核心企業也會面臨巨大的管理壓力,涉及到應收賬款確認、余額確定、信息核對、審批流程等多方面,管理成本非常高,且操作過程中風險很高。“且核心企業要做供應鏈金融,還要求ERP系統與銀行對接,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越是大型核心企業系統對接阻力越大。”
葉望春表示,產業鏈上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不一樣的,上游企業有核心企業應收賬款,只要解決信用傳導和多層穿透問題就可以了,但下游企業沒有鏈接核心企業,情況更加復雜,在信用傳導上,上下游企業相差很大。
他提到,可以通過“五控”模型解決下游企業融資問題,未來可以通過建立五大數據庫,通過與交通、運輸、物流、倉儲等行業合作建立聯盟,實現控機構、控交易、控資金、控貨物、控單據,解決風控難題。
負債成本高驅動轉型
聯訊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奇霖認為,銀行越來越熱衷于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近年來隨著去杠桿的深入和經濟形勢的變化,銀行整個負債成本很高,更需要能夠擴大息差的高息資產,而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一樣,都是高息資產,同時也符合監管趨勢;二是現在資金面比較緊張,上下游供應商應收賬款越來越多,企業應收賬款流轉需求越來越強,對銀行來說是很大一塊市場。
目前供應鏈融資仍然缺口較大。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馬彬此前指出,2018年全國應收賬款融資需求超過13萬億元,僅有1萬億元融資需求得以滿足,且主要由大銀行服務超大型核心企業的一級上游供應商,而處于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企業有近12萬億元的融資缺口。
寧波銀行相關業務人員向記者表示,寧波銀行也在主推供應鏈金融,主要結合區域特點,由各個分行、支行向當地客戶開展供應鏈金融合作,在具體操作上,主要看重核心企業的征信情況;在核心企業的選擇上,主要實行“名單制”,一些資信良好的企業獲得名單準入,上市公司尤其能獲得銀行較大的支持。他還指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并不想預想中的順利,比如銀行對核心企業的授信做好了,那么核心企業的上游客戶就可以通過做貼現從而使用核心企業的授信額度。對于下游客戶,銀行并不了解,所以供應鏈金融很難惠及下游企業。
“目前各銀行之間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都差不多,都是聯手核心企業做上下游供應鏈,不過上游企業更多,下游供應鏈形勢并不好,主要是近年來受供給側改革和去杠桿影響,供應鏈上游企業是主要受益方,情況比下游企業好很多。” 李奇霖分析指出。
傳統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難以滿足市場需求,與金融科技聯合,借助區塊鏈、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業務模式,成為銀行發力新供應鏈金融的趨勢。
中泰證券分析指出,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在于企業授信方式的創新,傳統模式是將高信用評級企業的信用分享給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新型模式是在產業升級和技術驅動下的基于數據的授信模式。
李奇霖認為,應收賬款具有分散化、小額化的特點,每單的量都不大,但同時都很分散,如果進行人工審批不僅效率低,而且信用風險大,因此要聯合金融科技公司,借助信息技術的力量、通過電子化手段提升質和量。
站長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