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不說暗話,你家還缺孫子嗎?”張萬露的抖音評論區里,這條留言被網友點贊上千。視頻中,他的奶奶陳桂剛動作麻利地搟出面條,一旁大鐵鍋里的水咕嘟作響。煮好的面和青菜碼在碗里,撒上辣子,熱油一澆,呲啦作響,滿碗的紅艷油亮,香味仿佛能溢出屏幕。



自張萬露開通@秦巴奶奶 秦巴憶味 這個抖音賬號以來,已有274.4萬粉絲在他的短視頻里體驗過“云吃飯”。除了烈火烹油的油潑面,還有酸爽滑嫩的漿水面魚、肥美豐潤的紅燒豬蹄、軟糯香甜的紅糖糍粑、焦香麻辣的干煸臘魚……在陜西安康這個平平無奇的農家灶臺前,“秦巴奶奶”陳桂剛的巧手端出一碗又一碗美食,饞哭了網線那頭的一眾網友。
網友們的饞蟲化作油潑辣子、紅薯粉條和魔芋干的訂單,從全國各地涌進張萬露的抖音櫥窗。2020年,張萬露靠拍奶奶做飯售出農貨400萬元,帶動當地522戶貧困戶脫貧。這個曾經失意的90后“打工人”,已經決定扎根家鄉,將陜南山野間的饋贈帶到更多人面前。正如他在賬號簡介中所寫下的:“嘗遍所有美味,依然貪戀的味道,我們稱之為家。”

“美得很!”
在遼闊的中原大地,地理課本上的“秦嶺”綿延千里,橫貫陜西,讓山脈兩側形成完全不同的人文地理風貌。北邊是符合人們想象的粗獷蒼勁,是《平凡的世界》中的窯洞、黃土高坡和羊肚子手巾。翻過山來,漢水自西向東蜿蜒而過,大巴山在南邊遙相呼應,其間的安康盆地竟是一片鐘靈毓秀的南國景象。張萬露的家就在這里。
“婆,咱今吃啥飯?”
“烙饃饃,弄粉條豆腐湯,你爺愛吃。”
張萬露的很多短視頻都以這樣帶著質樸鄉音的對話開頭。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爺爺和奶奶拉扯他長大,現在則是他日常拍攝的主角。奶奶陳桂剛是秦巴山間的“秦巴奶奶”,爺爺張祥芬因長相酷似漫威電影中的“滅霸”,被網友戲稱為“滅霸爺爺”。
在他家,奶奶負責做飯,爺爺負責生火,兩人如此搭檔了幾十年。年輕時,爺爺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農活繁重,怕爺爺吃不好,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奶奶憑借一手精湛的廚藝,將普通食材翻出各種花樣,盡可能地為爺爺改善伙食。現在,在張萬露的鏡頭中,爺爺更像一個等吃的小孩,每每等到熱騰騰的飯菜上桌,爺爺總會滿足地大快朵頤,吃得滿臉的皺紋都舒展開來,連連贊嘆道:“美得很!”



網友喜歡捕捉爺爺和奶奶之間的“小美好”,他們發現,老兩口在一起時,奶奶的目光不曾離開爺爺,爺爺的目光也總是追著奶奶。有一次,張萬露故意在鏡頭前逗奶奶:“婆,你喜歡我爺不?”奶奶一愣,抿嘴笑道:“說話說得怪。老都老了,問我喜歡不喜歡。”說罷又垂下眼簾繼續切洋芋,為爺爺做洋芋拌湯。稀松平凡的幾句日常對話,卻讓屏幕后的網友大呼“被塞了一嘴狗糧”。
鏡頭中,祖孫三人的鄉村生活平靜悠長,仿佛生來如此,未曾改變。其實,和家鄉其他年輕人一樣,張萬露也曾踏著父輩的足跡離開過這里。
“家的味道”
漢水南流,在武漢匯入長江,外出打工的張萬露卻還要繼續南下。在東莞和虎門,他在工廠流水線上干活,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動輒被扣錢,一個月最終到手800塊。日復一日的重復勞動讓他心生倦怠,他又試著擺過地攤,開過平價化妝品店,都以失敗告終。
離家一千多公里,“打工人”張萬露過著孤獨而失落的生活。在那些被鄉愁喚醒的夜里,他想念小時候和爺爺種地的日子,夏天種黃瓜、豇豆,冬天種白菜、蘿卜;他更想念家里灶頭飄出的陣陣香氣,想念奶奶做的粉蒸肉、辣子雞、臘肉和香腸。2010年,他決定不再漂泊,回到安康。
回家后,張萬露又在縣城工作了幾年。漸漸地,他意識到自己沒文化也沒特長,干不出什么事情,職業生涯仿佛已經到了天花板。什么事既能讓自己喜歡,又能實現價值?苦悶和迷茫中,張萬露在家賦閑了一段時間,成天待在爺爺奶奶身邊。有一天他看電視,綜藝節目中插播了一段抖音的廣告,廣告里說,可以用短視頻“記錄美好生活”。這個靈感一下擊中了張萬露,他注冊了抖音賬號,開始拍短視頻。
那時,張萬露不會攝影也不懂剪輯,連臺像樣的設備都沒有,只有一部手機。不出意外地,最早幾個粗糙的試水視頻都很快被淹沒。直到2018年10月,他隨手拍了一段奶奶在地里挖魔芋的視頻,沒想到一下就有了五千多播放量。他備受鼓舞,又陸續拍了奶奶搟面、做菜的視頻,播放量從幾千暴漲到幾千萬,粉絲量也蹭蹭地往上升,很快突破百萬。“秦巴奶奶”紅了。


奶奶做了一輩子飯,從不知道“城里人喜歡看”,張萬露一開始也納悶,直到他看到網友們認真寫下的一條條留言:“你給我做飯,我陪你變老,這是什么神仙愛情!”“我的外婆也有一雙巧手,她做的好吃的再也吃不到了。”“手里的外賣不香了,想去你家吃飯。”
他這才明白,對這些和他當年一樣漂泊在外的人們來說,秦巴奶奶端出的一粥一飯里,承載的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老一輩相濡以沫的無言浪漫,和游子久違了的“家的味道”。
“粉條袋子上的奶奶”
“怎樣才能買到奶奶的泡菜?”“人在廣東,就想油潑辣子的那股香!”看得到,吃不著,饞壞了的粉絲很早就開始留言催促張萬露帶貨。幾經觀察,張萬露發現,塌辣子最能誘發網友的口水。這種陜南特有的發酵型辣醬是奶奶的拿手絕活,可拌面、烙餅、夾饃,在短視頻中出鏡率很高。張萬露決定用塌辣子試水電商之路。
在安康,辣椒種植是政府鼓勵的脫貧產業。辣醬生產商定期從農戶手中收購辣椒,但因為缺少銷路,辣醬年年滯銷,農民也收獲無多。2019年6月,張萬露帶著奶奶的配方找到當地的辣椒醬生產商,試圖訂制一批辣椒醬,在線上出售。當時,抖音帶貨還是個稀奇事,生產商根本沒抱希望,簽合同的時候甚至對張萬露“愛理不理”。
張萬露自己對銷量的預期是幾百瓶。沒想到,“秦巴奶奶”牌辣醬一炮而紅,一上架就賣出1萬瓶,一個短視頻可以帶貨幾千單,最多一天賣出3萬瓶。到第二年7月,張萬露已經賣出50多萬瓶辣醬,相當于當地線下十年的銷量。一時間,農民手中的辣椒被大量收購,農產品市場迅速打開。附近鎮里的香菇滯銷,負責人也跑來找張萬露幫忙,最終賣出近5000公斤。在這股電商帶貨的潮流下,當地經濟效益大大提高,一年內52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
按照奶奶的配方與做法,張萬露陸續開發了紅薯粉條、油潑辣子、魔芋干等各色農副產品。奶奶叮囑他:“原料一定要精挑細選,不能騙人家,價格不要太高。”求帶貨的企業找上門來,張萬露也要嚴格評估,不會來者不拒。他表示:“流量變現,一定要保證送到粉絲手上的產品質量過關。”


張萬露拍短視頻之初,不懂網絡的爺爺很不理解,覺得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小伙子不找個正事,成天玩手機。”那時,張萬露只是隱約意識到,短視頻給他帶來的將不僅是娛樂,但他并不明確路在何方。
現在,通過抖音電商,他從普通的“打工人”變成年入400萬的創業者。爺爺奶奶仍然不了解也不關心他到底怎么賺錢,賺了多少錢,但總算明白他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去年,祖孫三人還上了央視,在當地出了名。陳桂剛走在路上,有人會問她:“你是不是那個秦巴奶奶?”
她不知道的是,認識她的人遍布全國各地。在抖音上,一個粉絲給張萬露留言:“我5歲的女兒刷到你的視頻,激動地說:‘媽媽,這不是我們家粉條袋子上的奶奶嗎?’”七十多年來,這位奶奶從未走出家鄉。但如今,她的笑臉將印在一份份包裝袋上,隨著陜南的農家食材出發,撫慰無數漂泊旅人的思鄉之胃。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
站長資訊網